智慧农业数字化:工业软件国有化在精准种植系统的政策支持策略
2025-06-27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方向。精准种植系统作为智慧农业的关键构成,高度依赖工业软件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把控与高效管理。在此背景下,推进工业软件国有化,不仅关乎农业产业安全,更是提升我国智慧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有力支撑。

政策扶持工业软件研发创新

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农业工业软件研发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聚焦精准种植系统所需的核心算法、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例如,针对作物生长模拟、病虫害预测预警、精准灌溉与施肥决策等功能,研发适配我国复杂农业环境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对参与农业工业软件研发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 120%,减免企业所得税等,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其创新积极性。同时,通过 “揭榜挂帅” 等机制,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顶尖人才参与,攻克 “卡脖子” 技术难题,如高精度农业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等,快速提升我国农业工业软件的技术水平。

推动国有工业软件应用推广

在精准种植系统的推广应用中,政策需发挥引导作用。强制要求国有农场、大型农业企业等主体在智慧农业项目中优先采购和使用国有工业软件,通过示范效应带动行业应用。对采用国有农业工业软件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如对购买并使用国产精准种植软件的农户,按软件采购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降低其使用成本。同时,搭建农业工业软件适配中心,加速国产软件与各类农业硬件设备、系统的兼容性测试与适配工作,确保国有软件能在复杂多样的农业生产场景中稳定运行,提升用户体验,促进其广泛应用。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人才是工业软件国有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教育部应在高校学科设置中,进一步加强 “工业软件工程(农业方向)” 等相关交叉学科建设,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专项培养班,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工业软件研发输送复合型人才。同时,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软件人才投身我国农业工业软件领域,对回国创业或就业的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

九河云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为制造业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联合华为及国产ISV厂商,为企业精准匹配CAD/CAE/EDA等国产工业软件替代方案,实现智能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及管理系统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