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文房四宝” 之首,端砚凭借独特的石质与精湛雕刻成为国家级非遗,但多数小作坊仍沿用 “眼观手摸辨纹理、手工雕琢凭经验” 的传统模式 —— 砚石纹理藏于石内,匠人易因误判浪费稀缺砚材;手工雕刻路径全靠手感,同款纹样成品差异大,且技艺传承依赖 “师徒口传心授”,这些痛点制约着端砚产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发展。而砚石纹理 3D 扫描建档与雕刻路径数控编程平台的搭建,正为端砚小作坊注入数字动能,实现 “石材保护 - 精度雕刻 - 技艺传承” 的三位一体升级。
砚石纹理 3D 扫描建档破解了 “石尽其用” 的核心难题。传统作坊辨别砚石纹理需切开原石或依赖多年经验,常导致 “好纹被雕毁、废料含佳质” 的浪费,稀缺老坑砚石利用率不足 50%。3D 扫描系统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仪(扫描精度达 0.05 毫米),对整块砚石进行全方位扫描,15 分钟内即可生成三维点云模型,清晰呈现石眼、冰纹、火捺等天然纹理的分布位置与深度。系统还会自动建立 “砚石档案库”,记录每块砚石的产地、坑口、纹理特征及扫描时间,既方便匠人提前规划雕刻方案(如避开裂纹、巧用石眼),又为成品提供可追溯的 “身份标识”。肇庆某端砚小作坊应用该技术后,砚石利用率提升至 82%,老坑砚石废料率下降 35%,且档案库中积累的 2000 余块砚石纹理数据,还成为新手学习辨石的数字化教材。
雕刻路径数控编程平台则实现了 “匠心与精度” 的融合。传统手工雕刻一款复杂端砚需 15-20 天,且受匠人状态影响,同款纹样的线条流畅度、深浅一致性难以保证。数控编程平台以 3D 扫描的纹理模型为基础,构建 “匠人经验 + 算法优化” 的路径生成体系:匠人可通过触控屏标注雕刻重点(如石眼周围需浅雕)、设定刀法参数(如回纹用斜刀技法),系统再结合砚石硬度数据,自动优化雕刻路径,避免刀具崩损;平台还内置 100 + 经典端砚纹样模板(如 “云龙纹”“兰亭序”),匠人可直接调用并修改,大幅缩短设计时间。佛山某端砚小作坊引入该平台后,复杂纹样雕刻周期缩短至 5-7 天,成品合格率从 68% 提升至 95%,且数控雕刻保留了手工刀法的力度变化,使成品既有机器的精度,又不失非遗的温度。
数字化转型为端砚小作坊带来三重核心价值:一是保护稀缺资源,3D 扫描让每块砚石的纹理 “可视化”,减少盲目雕刻造成的浪费;二是传承匠人技艺,数控平台将手工经验转化为可存储、可复制的数字参数,打破 “师傅带徒弟” 的局限,助力非遗技艺标准化传承;三是拓宽市场空间,平台支持个性化定制 —— 客户可上传设计图案,系统结合砚石纹理生成预览效果,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定制需求,使小作坊的客户覆盖从本地文玩市场扩展至全国。
未来,随着 3D 扫描与 AR 技术的结合,客户有望 “沉浸式” 预览砚石雕刻效果;数控平台也将接入非遗文创云平台,实现 “扫描 - 设计 - 雕刻 - 销售” 的全链路数字化。端砚小作坊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用机器取代手工,而是以科技赋能匠心,让这门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既守得住传统,又接得住创新。
九河云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为制造业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联合华为及国产ISV厂商,为企业精准匹配CAD/CAE/EDA等国产工业软件替代方案,实现智能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及管理系统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