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一间隐匿于老洋房的小众调香工作室里,调香师正通过屏幕调整参数,AI 系统瞬间生成十组配方方案,同时客户偏好标签平台弹出 “木质调 + 雨后青草” 的定制需求 —— 这是数字化转型为小众香水行业带来的新图景。传统调香依赖经验摸索,而 AI 仿真系统与嗅觉标签平台的结合,正破解效率与个性化的行业痛点。
香原料配比 AI 仿真系统重构了调香逻辑。浙江财经大学 “觅香” 团队研发的 IF 核心算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数千种香料特性,能在几秒内完成传统调香师数天的配方测试工作量,使调香效率提升 10 倍,成本降低 50%。这类系统内置动态数据库,包含 1300 种香料的挥发性曲线和互作效应,调香师输入 “柑橘前调 + 白花香中调 + 麝香尾调” 等关键词,系统便会生成精准配比方案,并模拟不同环境下的留香效果。与国际香精巨头合作的 DeepSeek AI 系统更能模拟分子结构,预测气味表现,将研发周期缩短 60% 以上,让小众工作室也能实现快速迭代。
客户嗅觉偏好标签平台则搭建了精准沟通的桥梁。基于 20 至 35 岁核心消费群体的特性,平台通过可视化标签将抽象嗅觉体验转化为可量化数据,涵盖香调类型、情绪关联、场景适配等维度。如 “蔚蓝悉尔” 品牌的定制流程,客户输入 MBTI 性格、星座等信息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包含 “温暖感 70%+ 清新度 30%” 的偏好标签,并关联至原料数据库。更前沿的系统还引入面部情绪识别技术,通过分析客户试用香水时的微表情,补充 “惊喜度”“舒适感” 等隐性偏好,使推荐准确率提升至 92%。
数字化工具并未取代调香的艺术性,而是成为创意放大器。AI 系统负责处理香料挥发性预测等科学计算,调香师则聚焦意境营造等核心创意,形成 “技术 + 艺术” 的新工作模式。杭州工作室通过这一模式,将定制响应时间缩短 36%,复购率保持在 69.8% 的高位。平台积累的偏好数据还能反向指导创作,当 “烟熏木质调” 标签搜索量激增时,调香师可提前布局相关系列开发。
对于追求独特性的小众品牌而言,数字化工具构建了竞争壁垒。AI 仿真系统降低了试错成本,使小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嗅觉标签平台则让个性化需求可追踪、可复现。随着技术迭代,这些系统正加入可持续发展模块,通过模拟植物精油成分,减少对珍稀原料的依赖。当科技读懂嗅觉密码,小众香水工作室得以在商业效率与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让每一款香气都既精准命中需求,又留存人文温度。
九河云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为制造业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联合华为及国产ISV厂商,为企业精准匹配CAD/CAE/EDA等国产工业软件替代方案,实现智能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及管理系统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