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截至 2024 年底,已达 3140 万辆 。然而,随着动力电池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其回收利用问题愈发凸显。据预测,今年退役量将达 82 万吨,自 2028 年起,将超过 400 万吨 。电池回收不仅关乎资源循环利用,减轻对原生矿产的依赖,还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电芯拆解作为电池回收的关键环节,其技术的优化至关重要,而国产电芯拆解仿真软件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新契机,国产工业软件补贴政策更是加速了其落地进程。补贴助力研发,攻克技术难题
电芯拆解过程复杂,不同品牌、型号的电池在结构、材料上差异显著,传统拆解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且易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电芯拆解仿真软件借助先进算法与模拟技术,能在虚拟环境中对拆解流程进行预演,为实际操作提供精准指导。但研发此类软件面临诸多挑战,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算法研究、模型构建及软件开发。以某专注工业软件研发的企业为例,开发电芯拆解仿真软件时,仅前期算法研发,每年人力成本就高达数百万元,购置实验设备、收集电池数据等费用也不容小觑。
国产工业软件补贴政策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部分地区按研发投入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最高可达数百万元 。这笔资金使企业得以扩充研发团队,吸纳材料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专业人才,深入研究电池结构力学、材料特性等关键技术,优化拆解路径规划算法,提升软件对各类电芯的适配性与仿真精度,攻克研发难题。
补贴推动应用,提升回收效益
即便有了优质软件,推广应用初期也困难重重。许多电池回收企业习惯既有拆解模式,对国产软件性能存疑,不愿轻易更换。补贴政策有效打破这一僵局,多地实施 “首购首用” 补贴,对首次采购并使用国产电芯拆解仿真软件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 。这降低了企业尝试风险,吸引其积极试用。
某大型电池回收企业在补贴支持下,引入国产电芯拆解仿真软件。使用后发现,软件可精准模拟不同电芯最佳拆解流程,避免盲目拆解造成的材料损耗。如在拆解某型号三元锂电池时,依据软件指导,钴、镍等金属回收率从原来的 85% 提升至 93%,锂回收率从 80% 提升至 88% ,回收成本降低 15%。企业不仅自身持续使用,还向行业内其他企业推荐,促进软件广泛应用。
补贴促进产业协同,完善生态体系
国产工业软件补贴政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助力完善产业生态。一方面,鼓励软件企业与电池回收企业紧密合作。政府对双方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使回收企业为软件企业提供实际拆解数据,帮助优化软件模型;软件企业则根据回收企业需求,定制功能,提升软件实用性与易用性。另一方面,支持产学研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优势明显,通过补贴推动其与软件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如研究新型电池材料的拆解特性与仿真算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产电芯拆解仿真软件发展注入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国产软件综合竞争力。
国产工业软件补贴政策从研发、应用到产业生态构建,全方位助力电芯拆解仿真软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领域落地生根。在政策支持下,国产软件有望打破国外软件垄断,提升我国电池回收行业智能化、高效化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
九河云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为制造业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联合华为及国产ISV厂商,为企业精准匹配CAD/CAE/EDA等国产工业软件替代方案,实现智能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及管理系统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